她是清华女硕士,本来就社恐,遇到社区的一群大爷后,更社恐了。
她叫王若冰,硕士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城乡规划专业。
王若冰的第 1个工作,是对北京市朝阳区一个40万平方米的大社区,进行规划和改造。
她第 2天就到了社区,看到一群大爷在打纸牌,给大爷说明了情况。大爷连理不带搭地回了她一句“这,你改造不了!”然后就不理她了,继续玩他们的纸牌。
王若冰上来就吃了闭门羹,经常和图纸打交道的她本来就社恐,这会儿更尴尬了。
她又瞄准了一群跳广场舞的大妈,鼓足勇气和一个大妈打招呼。
这次,她吸取了在大爷面前的失败经验,没有直接向大妈说明来意,而是先和大妈们打成一片,向她们讨教一些广场舞的情况。
大妈 比大爷和蔼可亲多了,很快,她就加入了广场舞的队伍。
不知道是因为紧张,还是什么原因,王若冰简单的走路竟然也成了顺拐不过这个不是重点。
热情的大妈们给她说了很多的需求,她才慢慢进入状态,有了一种被信任的感觉。同时,她也感到自己的社恐,好像也被大妈们治 愈了。
半个月后,改造工作做完,老党员黄奶奶还把自己的党徽送给她,希望她接好这个工作。
在没有看到这个视 频之前,我怎么也想象不到,一个清华的硕士竟然也有社恐。
他们为什么会有社恐呢?
我立马就联想到“高分低能”这个词。但“高分低能”也不应该出现在清华学生身上呀!
清华学生还怕社交,那其他学校的学生呢?用一二十年培养出一个害怕社交的高材生,代价未免也太大了吧!
王若冰完成了这项任务,是因为有一群热情的大妈作“配合”。
如果大妈也像大爷们一样,根本不把她放在眼里,我不敢猜测她的社恐是不是会越来越严重。
这还是在帮助居民改造小区环境呢!如果是让居民来帮她完成一项任务,那就更难了。
这个问题,不仅国 家需要考虑,其实我们作为普通老百姓,也应该重视这个。
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孩子,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,就像学习一样贯穿在日常生活中。
等到参加工作,再来练习社交,那就太被动了。